来源:新民网
/ N! L; t6 b, Q) L) |: E
$ _' S. j6 J) ^- B
3 r, V$ h% E7 t) |/ s! \7 Q4 C$ J, D# W$ Y5 u- g( G7 L2 I8 q. b( ?" a
老潘、潘妻和他们的“木鱼锁馆”。 & i. Q9 e3 @6 O$ `$ j
8 n- X" L# T" E
2 t6 x1 I& Y8 x" E) N% K! n
7 h8 @3 {4 U1 t老锁匠痴心集锁 民间博物馆租约到期无奈关门。. Q( H* o& X) h2 }; e
% F) }( c- @$ j& H2 D6 ~, M
一个修锁匠,在过往的20年中收集了2000多把锁。世博开始之际,他把这些“宝贝”布置起来,在十几平米的修锁铺里摆放出一个博物馆。
/ [" H! w* M0 w5 e# J! d5 N+ ~& f# {4 R
已经晚上8点了,复兴路吉安路口的某个临街铺依旧大门敞开着,白色的光从屋内透出来。记者走进屋内时,所见的除了配钥匙的机器外,便尽是各式老锁和钥匙,简易的展柜占据了这个十几平米房间的三面墙。/ ~$ T1 ~ f8 I$ X8 \+ b; Z
/ t0 l/ N% A* m( C( m, p2 d. Z4 b' M
微博提及老锁匠' ]8 q+ ?- Q7 b
$ ]' V- D' S+ i) ]10月27日,新浪微博有网友发帖称,复兴路一间老房子内有一家特别的修锁铺兼博物馆,发帖者和修锁师傅聊了很久的人生道理,最终伤感的道别,锁匠说因为没钱,锁铺可能要关了。
# g& a/ O0 Q1 C; S. h4 F }! |+ J' _! T) O8 V0 k( ?% w
20年收藏2000把锁
% p- b! \4 D# k9 T( k5 y$ x7 T7 |0 f: k. }! z* {# @
当晚,记者在复兴路76号见到了这个老锁匠,他叫潘宇,今年50出头。老潘告诉记者,年轻时学会了开锁的技术,自此便爱上了锁。20多年前,老潘开始陆续收集各种喜欢的锁件,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了2000多把。
% ?4 t1 p3 p1 ?8 }' L- r
' Y/ U: ^" n* a. x, m4 q+ i老潘给记者介绍起各种锁的不同来历,他说,不论到什么地方都要去古董市场走一圈,见到喜欢的就会买下来。这些锁的出处北至朝鲜,南至尼泊尔,而至于具体的年份和产地,老潘却也说不清楚,“我就是纯粹喜欢,具体的不好乱说。”
- w T) c* {% f6 v" W& |2 u8 H x, _
这些锁得来甚至有些不惜血本,用老潘自己的话说,几乎是“挣多少花多少”。对此,家里人难免有意见,老潘笑笑说:“到现在阿拉娘还要说我。”
3 {- E5 K( S {/ ?6 i
. u6 f) f7 T) H- Y6 H一旁的邻居听闻插嘴道,“伊老婆很支持的。”老潘咧嘴笑笑,满脸幸福,于是,从房里走出一个年轻妇人,这就是老潘的妻子。潘妻看上去很年轻也很健谈,对于丈夫的爱好,她似乎没有出过多的言语。她告诉记者,平日里,自己带带孩子,帮着老潘修修锁。8 l+ u* ]: }# b3 ~) Z( C. S) o
# e9 z# z3 D) G1 d6 _: |$ j) I" S世博前翻出压箱底5 T: Q. Z+ c. ?; k$ t: g0 q4 V; l% R
& C" M x) v7 r2 y0 {& ~早在世博开幕前夕,老潘和妻子就花了两个多月来布置“博物馆”。所有的锁和钥匙都按不同的门类进行摆放,其中包括中国的横开锁、孩童佩戴的长命锁、西洋密码锁等等,种类繁多,琳琅满目。“还有很多都没放出来呢。”老潘自豪的说。
7 m: b3 s% ~" \. g6 [
2 M! A' M" g5 d! `博物馆的名字叫做“木鱼锁馆”,潘妻说,那是老潘朋友送的字。那位陈先生与老潘因锁结缘,世博之前便鼓励老潘把宝贝们拿出来迎接八方来客,“木鱼和锁一样,是一种组合”潘妻又指着另一堵墙上的“缘”字说道,“人和人之间的缘分同样是一种组合。”+ z( _7 S, O" @' J" Z
8 e! s+ L# G& q这半年来,有不少人曾在“木鱼锁馆”驻足,“大多是老外”,潘妻说,“中国人好像对这个不太感兴趣”。对于这一点,老潘也有些悻悻然,“早两年香港台湾人还喜欢老东西,这几年也都没声音了。”
: J3 Z! C3 {, z( Y2 u) t% k! ?+ S4 G3 H. q% A
租约到期无奈收摊
2 m1 M0 I1 H" M9 Y" F1 s/ {/ U
! S2 Q2 A: Y! Y: L( s& s. _8 f, G“木鱼锁馆”所在的复兴路,两头都已经是四车道,唯独老潘的门面这里还未拓宽,“房东不肯再租了,说要动迁。”老潘满眼尽是无奈。他表示,世博结束后,会把这些锁件收拾起来,搬回住处,“搬来搬去工程量也蛮大的……”老潘说,暂时还没有找到其他地方开锁铺。
7 S9 A& B# Y/ P4 {' E" q0 [
; W) d0 M/ @7 N W3 D/ `" ~6 W记者询问是否曾经考虑过联系博物馆来展出这些锁件,老潘表示,现在还没退休,没时间想这些事情。“关键是要有人支持,以前尝试联系过一些大锁厂,但都不景气没了下文。”说到此处,老潘似乎无意再多言。
' B9 k& l& C# P7 I* K/ F5 b9 _8 A2 N" w
老潘点了一支烟说,再过几年退休之后,可能会把锁件重新再归类一遍,“有些东西重复的也可以卖掉一些”,他说“毕竟要保障实际生活的重要。”
5 M& X6 v' \; J5 S& B" u/ {! o, |, N6 O- M2 C! { L5 O
; X, S) ]+ k! J) B& N
$ `) i7 F H; E6 H2 M5 o老潘说,每把中国的锁都有手工的花纹,大多都是讨口彩的。 ( j* D! v5 |1 i P9 i$ n" {
' c5 l: y) e7 {+ K# j' \' m/ Q
# @! }* ?' N4 z0 y$ Q
0 P1 Y- E" M& j7 h不少锁件都有着奇怪的形状。
: R3 b5 r9 S4 N- i& c" w5 |
w4 _2 ]2 t. h) \9 w+ k8 A6 n" I, Z
8 T8 X* W) N; \7 a- H* g" k1 Q" e) L2 W" C# t
各种老钥匙整齐排列在橱窗里。 7 e: @: n' Z' }1 b, ~! N) s9 Z
& P0 Z2 Z' |6 ]. J. k1 `& a3 W' y: ?8 u& Q5 \; s* ?" v3 N
! _* s8 z, D' K( j3 U0 |
文革时期的老锁和钥匙。
4 [( {9 v4 V0 O% A1 m* ]0 H" P4 M7 Q8 r& M3 j( j- p- N2 H# P
1 V9 J% H5 ?7 K' y ]: c7 a
8 u% k/ |; y7 e# b, r* U除了锁和钥匙之外,老潘还收集了一些箱子上的物件。 + A1 ~' E l, {$ e+ |
1 V3 J9 [! P3 O$ {3 q$ F/ |% s. }% F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