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帖最后由 风飞 于 2011-7-19 11:38 编辑
$ w( b7 T9 D) L
9 C5 h2 w) I- J) y9 y- G( U" w R 来源: 温州五金报
2 f! @( ?% l$ a: k: `& x) ?- g
, D e& C& d( T 著名民俗学家叶大兵先生专访记
1 a! a. c/ Q: W1 \& _ 偶从友人处得知,本市收藏协会会长、温州师院教授、中国民俗学会顾问、我国著名民俗学家叶大兵先生在从事锁具收藏和研究,记者闻讯之下,不胜欣喜。近日,用电话和叶老取得了联系,专程赴他家进行了一次专防。在他的“探俗斋”书房里,学识渊博的叶老,坐在我们面前,精神矍铄,谈笑风生,爽朗的笑声掩住了岁月的沧桑, 竟如—个孩童般的明冲,原来一个活得充实而行意义的人,岁月也会在他身边驻足的。年逾古稀的叶老声音清亮,脸色红润,看起来至多六十出头。在轻松的氛围里,我们的采防开始了。4 R0 n3 {1 k& {4 t5 x. j, [- `* ]
( A x" P4 m' H; t) a+ _* P6 T 问:叶先生,您作为一个民俗学家,为什么对锁文化研究如此钟情?$ O4 B$ Y3 m: l3 D3 x8 v
1 V0 b r9 x9 E' U$ C9 w6 M" a
答:中国锁具的历史悠久,在一万年至四千年前新石器时期的仰韶文化时期,我国就出土了装在木结构架建筑上的木锁。经科学测定,这把木锁是公元前三千年的遗物。这证明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创造和使用锁的国家之一。中国古锁,历经数千年沧桑,它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而发展,从无到有,从小到大,从简到繁,现在已进入高科技的新的繁荣时期。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凭智慧和勤劳,创造了无数的锁具,其种类繁多,用途极广,工艺精巧,技术高超,有些锁具密设机关,开启难深,令人叹为观止。锁具属于物质民俗,它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用具。有了锁,就衍化出许多有趣的民俗,这些民俗是传承的,也是不断变异的,而且有看丰富的丈化内涵。当然是我们民俗学工作者所要关心和研究的对象。就这样,我从1998年起,把研究重点转向探索行业民俗的应用,从此就和锁结下了不解之缘,一直痴爱至今,不肯释手。
- O) m- T G) F
' f" D0 O% I+ x% J 问:据您的了解,请谈谈我国锁文化研究的现状?0 F3 ^0 [- t, ?4 A# `( L4 t* b
, ~5 J) i; z1 w5 J: \
答:当前,我国对锁文化研究的现状还很薄弱,仍令人担忧。我记得,1958年冬,我在一间古旧书摊上看到英国世界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写的一本《中国科学技术史》。(李现为英国伦敦皇家学会会员、博士。他在1942年来华任英国驻华使馆科学参赞,主持中英科学合作馆工作。在华期间,他广泛收集图书资料,以惊人的勇气和独到的见解,完成了此书,成为世界著名科学家)。就在这本书里,他对中国锁的研究有这么一段话:“如果我们忽视有关锁与钥制作的任何参考资料,则必为不可原谅之事”,又很惋惜的,语重心长地说:“所可遗憾者,有关亚洲锁工艺术之历史,迄今甚至尚无端。”这里指的亚洲锁,显然是指中国锁具。 对这段话,我现在记忆犹深。这个外国人不简单,他花了几十年时间,研究了中国科学技术史,唯独对我国忽视锁具研究提出了批评。现在细想,认为他的批评是对的。他的见解距今巳半个世纪,我国对古锁的研究,虽有些好转,但从我国研究锁文化的书籍来看,还是凤毛麟角、无处可觅,虽然也有几本漫谈锁具的书,但都存在不足,主要是缺乏对史实进行全面、 系统的梳理和从表及里的深入的剖视分析,特别当前社会上以及行业内还有不少人对锁文化处于无知状态,同时,重视技术,忽视文化的现象仍比较普遍。这不能不说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缺陷。看来,我们需要急起直追,迎头赶上,为此,我经过周密思考,下决心选择了这个有意义但难度较大的课题。我从民俗学、历史学、考古学,工艺学等多视角的高度, 进行了五年左右时间的调查研究,为了更好开拓这块**地,我又把研究和收藏结合起来,迄今已积累了数百把大小不一,形式各异的锁具,它们是我进行研究的初步基础。
; R B/ s# B3 `6 e8 v& M
v) V( M1 z) @: t" L5 x- j+ K% ~ 问:根据您多年的研究,请谈谈我国锁文化有哪些特点?# x$ U/ J8 U! O* e# W7 b
' f* N+ B/ G0 i- H* ?6 V' x 答:我国锁文化不仅源远流长,而且内容丰富,至少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:
. Z! u4 V; q3 l 首先,锁是与人类私有制同时诞生的。它的历史十分悠久。那是在我国的母系社会晚期(相当于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),当时随着生产力的提高,人类开始有了私有财产(少量)积累。为了保护个人财产,人类开始了对锁具的探索。最初是用兽皮包紧自己的财物。 外边用绳索反复牢牢打结。要开启时,必得用一根用兽牙或兽骨制成的“错”,把绳结一层层挑开。这是我国最原始的锁与钥的雏型。到了公元前30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,我国先民就创造了装在木结构框架建筑上的木锁。这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锁具,可称得上是“世界第一锁”。以后随看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,又创造了铜锁、铁锁、银锁、玉锁等不同质材、不同形状的锁,工艺技巧越来越高。我国锁的蕴藏量也是居世界首位的。作为中国人,特别是制锁行业的同仁们,都应该感到光荣和自豪的。" L9 o: q; c8 \" i* ~# L/ M
: y! F3 R0 k- e/ Q& ~5 L
第二,我国历代锁具从形式到内容都是丰富多姿的;从新石器时代的木锁到夏商时期的铁锁;从春秋战国的金属锁到秦汉时期的铁制三簧锁;从北魏的青铜锁到唐代的鱼锁和鎏金锁;从宋代的方身锁到明清时期的暗门锁、密码锁以及各种文字和动物锁,都显示了我国锁文化的博大精深,还有少数民族的锁,如撒拉族的四方横开锁、纳西族方形铜锁和彝族的原始木锁等等,更是独特。这是一片锁的海洋,也是一个浩瀚的学问之海。$ O) t0 @' w& R# W7 @8 c
1 ?! V: W$ k7 v7 X: y( J
第三,用途广泛,制作精巧。按旧的传统分类,有广锁、花旗锁、刑事锁、首饰锁四大类,称为锁中的“四大金刚”。现在看,这个分类面太狭了。也有从用途分,可以分成生活用锁、建筑用锁、军事用锁、交通用锁、仓库用锁、刑罚用锁,以及民俗用锁等等。它的足迹几乎遍及整个社会的所有领域。《礼记·月令》载,在周代,盂冬之月,都要“坏城郭,戒门闾,修键闭,慎管龠”。这里说的是修好城墙,用锁钥管好国门。因此,锁具用处大的锁住国门,小的锁住库门、场门、家门,直至锁住箱笼、抽屉……锁是人民必需的物质用品, 在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。我认为,锁是人民伟大的创造,对国计民生,起了不可替代的重要的作用。7 H M/ @# `: b2 f8 P
# P7 i% z5 G* y6 h( L 问:研究锁文化史,对现代锁业有哪些特殊的重要意义?
% f0 F1 M3 n" n2 I% z5 B {, k, ^0 K5 }: r+ D$ {
答:众所周知,历史是人民创造。任何行业都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。锁行业也不例外。必须认识:锁不仅仅是小小的生活用品,它代表着一个国家(民族)的铸造、机械、五金制造业的技术水平,它是我国轻工业发展史和科学技术发展史的集中表现。因此,从历史学的视角来考察,锁行业有它自己的与众不同的丈化史,人类的发展,都是在传承前人的经验与成果的基础上,一代代不断探索,不断前进的。因此,我们要珍惜祖先留给我们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,加以研究、总结、继承,并加以发展利用,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。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。# x' W- t- S m! Z3 ]6 G
8 Q/ T1 x0 J2 i. Q4 o0 R0 L 锁文化是锁行业的最贴近的文化载体。在21世纪,我们更要重视行业的文化积累。研究锁文化,实际上是为锁行业寻找文化底蕴。这是一个具有重要的现实主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的大事。根据“文化力可以转化为生产力”的科学理论,企业和文化的关系已十分明确。一个锁企业有了锁文化,使企业有了自己鲜明的与人不同的个性。它对内可以增强职工的凝聚力,对外能够提高企业的知名度,提高企业的竞争力,并在生产上由此吸收、继承锁文化的精华,结合现代观念,不断开拓创新,设计出具有民族色彩的新产品,为我国锁业走向世界,创造良好的条件。实践证明,只有通过锁具与文化的融于一体,才能结出真正的民族品牌的硕果,这是无疑的。
3 C$ A9 Q6 o# f: a8 H6 N2 s1 \, }: z% W' m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