华夏锁文化
2 e' k b$ j2 C* P( G, @+ n: G7 { 中国锁具诞生已绵延数千牛,韶文化遗址发现了木锁,西周出现了青铜锁,到了东汉已普遍生产、使用金属锁,直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中期,中国古锁退出历史舞台。
9 @2 ?, }: B5 n/ P0 J
3 L4 Q2 q3 s" G5 i' n; G 中华古锁至今不但仍有实价值,更成了弥足珍贵的历史印证物,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木工工艺和五金工艺的历史发展轨迹。锁具从它的材质、造型设计、机械构造、机关结构、雕刻书画诸方面来看,它涉及多门学科,木工工艺、冶炼铸造、锻打冷作、美术书画、铜木雕刻以及动力、物理、几何、心理等学科,都能在锁具中找到痕迹,它反映了历代社会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生活习俗等方面的状况。
7 g/ q! O* }0 [& Y. f# N: Q6 y; j2 A$ I+ G; k1 ~
锁的材质,基本上有两大类,一为木锁,一为金属锁。木锁的生产须经锯割裁料,斧劈成形,凿眼打洞,刨光钻孔等工艺流程。金属锁则要冶炼,金银铜铁,制坯浇铸,切割裁料,焊铆镶拼,钻孔打眼,锉平抛光等五金工艺流程。一把锁具从原料到制成,不知要耗费锁匠们多少精心劳作!
8 k, n/ L3 N9 R6 P( w( a. R) F! s: U N, M. x
经历代能工巧匠们的发明创造和改进,所生产的锁具可以说成亿上兆,很难统计出精确数字。从传世的锁具看其中不乏精品,这些都是古代工匠们智慧的结晶。由于锁具是家家都有,户户皆备的一般生活用品,并不为世人所重视,被认为是不登大雅之堂之物,所以历史典籍、正史和野史都少有记载。对锁工艺术不屑一顾,所以至今对锁艺术研究几乎还是空白。
+ g' F1 S$ B+ Y: ?, u: l+ i! W: Z4 _8 M; U) Z1 ^; O4 X5 p
其实锁具文化的内涵还是丰富多彩的。历代锁匠抽制作的奇品锁,精美者众多,真乃华夏巧匠制奇锁。现从举不胜举中挑选几把作些介绍。2 k- B+ m( F7 h! G" Z7 o
. ?* _1 y+ {' Y
诸如精工雕刻"双喜锁"。陈邦仁古铜器收藏馆中就藏有一对,均为白铜质地,外形与普通广锁一样,正面呈"凹"状,端面则为三角形与长方形组合状,长5.2厘米,高2.9厘米,钥匙孔一为"艹"状,一为"山"状,锁头内均有"王大有"钤记。"王大有"乃上海百年老店,旧时开设在中华路小东门附近,是颇负盛名的铜锡作坊。这两把锁的正面都雕刻成双线"喜"字。一把两侧配有"和合二仙"图,右侧为和仙,手执荷花,高过头顶,身着花袍,朝右微倾,面左嬉笑;左侧合仙手捧仙盒,从盒盖与盒底连接的隙缝中升腾出一缕云烟烘托着一轮太阳,两仙相向,面对"喜"。
+ { l1 w7 N' V1 P6 t$ } S4 q1 M9 b1 v) d2 q* S) m
1 m/ H u) E5 v+ | 中国锁都
7 |5 H! x0 s+ _# e; i3 u2 a 被授予“中国锁都”的温州,20世纪80年代中期,锁具生产以集体企业为主导,形成值达3000万元的产业群。80年代末期锁具企业就发展到了200多家,2001年发展到400多家,总产值50多亿元,锁具产品约占全国份额的65%以上。出口交易值16亿元,产品远锁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。形成了以天宇、五洲、宝得利、坚士、霸力、华光等一批品牌企业为龙头的锁具生产基地。为适应发展需要,温州计划兴建占地2000多亩的中国(温州)锁都产业园区。集生产、科研、展销为一体,成为中国最大的制锁生产基地。# S" r& u3 r, h% x
# k9 n* N. {3 n/ y6 k/ \, O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