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 c' y, @' K. U D! c& H) ` 用“智能拼音”打成的急文章,往往错字较多,时间一长,形成了一道独特“风景”。当“笑傲江湖”打成“笑熬糨糊”,“南方都市报”打成“男方都是宝”时,自然让人捧腹。而“同舟共济海让路,号子一喊浪靠边”一旦打成“同舟攻击孩让路,耗子一喊狼靠边”,又怎不让人笑得肚疼?当然,有人将“与版主同志共勉”打成“与斑竹同志共眠”,更是引起了一场网上绯闻,因为字面意思怎么也挡不住人们往“茄子地”里想。 0 l% X7 I& j( z7 |" S9 J7 @6 G! o. \" e/ n7 b) D* o
最可笑的还是我们校对室的“故事”:审稿时,有时发现“直到”被作者打成“知道”,“税收”打成“水手”,“长葛”打成“唱歌”,“魏都”打成“纬度”,“禹州”打成“宇宙”。当不解其义、斟酌半天最终茅塞顿开时,那种感觉不亚于抖开一个相声的“包袱”。更可笑的还在后头,当记者“夏友胜”打自己的名字时(他已将其输成词组),总是蹦出个“小意思”,于是,他早已视这三个字为眼中钉;当“杜晓霞”把后两个字总打成“消夏”时,那种夏天时的一丝凉意,冬天时的一种温暖,也不失为一种享受。而最让人“幸灾乐祸”的,则是当“牛书培”打成“暖水瓶”时,这位大名鼎鼎的摄影记者掩饰不住的愤怒。 ! L" b4 e% g3 j; m, e' ?% o 4 `% l. }3 q( ?4 M 不过,自己刚初学的五笔,有时也让人大跌眼镜———当打“便”字时,一不留神就打成“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钟”,当打“怎么”时,会出来个“自私”,打“总编”时,则冒出个“总统”,打“健康”时,又蹦出个“伊朗”…… $ J$ {* {$ ]' G6 M% ]1 j$ P ) `* {- W7 Y+ Y6 o K $ N; A: K0 t9 p1 R 9 ?0 E' F5 [9 y* B